这里装着南昌24年的生活垃圾,却闻不到异味
绵延起伏的“垃圾山”被成片的绿色防渗膜覆盖、闻不到异味,管道收集到的沼气被输送到沼气发电厂,年平均发电0.438亿度电……站在120米高的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观景平台俯瞰,这家产业园的“过去和未来”得以窥见。
早在2021年终期封场前,这里的名字还是“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库区”,装着南昌市过去24年体量庞大的生活垃圾,大约有1700万吨。成堆的生活垃圾每天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,带着浓烈的腐臭味,工作人员进行填埋作业时,除了要适应这种气味,还得适应扑面而来的苍蝇,甚至吃饭时如果不看着点碗里,有可能也会吃进苍蝇。
原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,绵延起伏的“垃圾山”被成片的绿色防渗膜覆盖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/摄
这股难以名状的臭味还一度波及了这片区域几公里外的地方。夏天,臭味总是顺着风吹进阴佑聪的家,他只能关上窗户。阴佑聪的家和工作单位,都在填埋场附近,邻居和同事这些年也用行动抗议这股臭味,“往信访部门和属地社区打了不少投诉电话。”
由于原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敞开式填埋作业,作业面大,臭气逸散点多,加上后端设施处理能力不足,填埋场异味扰民和渗滤液溢流问题日益突出,中央环保督察以来,围绕麦园的环保投诉占南昌市投诉总量的一半以上,中央环保组将其列为重点环保问题,纳入整改清单。
遭遇“垃圾围城”之痛的南昌,选择提前对43万平方米垃圾填埋库区实施终期封场,在此基础上,投入20多亿元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,建设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、餐厨垃圾处理、垂直防渗等一系列项目,从源头减少异味和渗滤液的产生。
南昌市的生活垃圾不再进行填埋之后,将会被送往产业园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,进行焚烧处置。
每天早上5点多,来自南昌城区的生活垃圾被一车接一车地送到卸料大厅,通过卸料门,倒入巨大的全封闭负压垃圾仓,江西洪城康恒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宇亮介绍,这个巨大的垃圾仓可以储存2.5万多吨垃圾,相当于南昌市4到5天的生活垃圾量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6月29日下午参加“高质量发展调研行”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位于南昌市经开区的这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,几只大型“垃圾吊”不断将垃圾抓起,或进行分区,或送入炉排。
南昌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餐厨垃圾处理厂中控室,工作人员查看设备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/摄
入仓垃圾经过5至7天的发酵、脱水才具备焚烧条件,脱水产生的渗滤液经厂内的处理站处理后,可以作为冷却塔补水,实现水的“零外排”,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锅炉、汽轮机、发电机转化为电能。
龚宇亮说,这里每天的发电量是140万度,除去厂用电,可以输送120万度给国家电网,满足经开区12万户居民用电需求,高温焚烧后,产生的少量炉渣也可制作成建筑材料,循环利用。
填埋垃圾场转型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,是南昌市推进生态环保技术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。采用垃圾焚烧处置方式替代填埋,和一系列治理措施,南昌已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和“零填埋”,开始向“生活垃圾”要效益。
封场后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也没有闲置,部分区域成为光伏发电项目的试点区域。讲解员徐畅指着一张效果图描绘整个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远期计划:等到整个填埋区沉降稳定后,将在垃圾堆体上方铺设9万余块光伏板,实施容量52兆瓦,年均发电5000万度,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再次走进这座曾经的垃圾填埋场,阴佑聪再也不用捂嘴、屏气。闻不到臭气,看不见污水,小山向外透出层层绿意,是他这几年来对这里最大的感受。不久前,他还带着孩子实地参观了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,直观了解“生活垃圾”的去处和用处。
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(丞华环卫展)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,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,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、浙江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,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、企业动态、环卫资讯,请关注本网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