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时尚”成“新日常” 上海垃圾分类逐“绿”向“智”
前不久,上海交出了今年上半年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考评“半年报”,16个区平均分都超过96.4分,达到优秀水平。“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!”五年前的七月,上海成为全国首座依法垃圾分类的城市。从一个筐到四个桶,五年间,这个“低碳生活新时尚”用更深刻的意义、更丰富的价值获得市民广泛认同,激励着这座城市的2000多万人坚持垃圾分类。
上午9点多,泰州路均泰丽轩小区垃圾箱房外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:湿垃圾收运车预计在十分钟后到达。小区保洁员连忙将一桶桶湿垃圾拖到马路边。“以前就是前一天晚上倒好就推在路边了,要等一晚上,经过的路人会扔得乱七八糟。”小区保洁员说。
均泰丽轩小区有着700多户居民,每天会产生20多桶垃圾。为了不错过收运,这些垃圾要沿马路堆放一晚上,不仅影响周边环境,还容易引来投诉。“以前这里是脏乱差,会有一股味道。”“特别是湿垃圾,在外面存放时间太长了就会有味道。”
上个月,全市首批3条“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”试运行,每条线路沿途都设有十来个停靠点,基本都是垃圾箱房容量局促的场所。其中有一条线路正好停靠均泰丽轩小区。而通过电子化报站,保洁员可以根据时间点,提前做好清运准备,这样就减少了垃圾在马路边堆放的时间。困扰居民们多年的异味问题大大缓解。
静安区表示,通过“生活垃圾清运公交站牌式精准报时示范线路”的试水,后续会根据实际效果,考虑将这一模式在全区进一步推广。静安区绿容局宣传科科长曹倩表示:“优化垃圾车清运的线路,定时定点的精准度,也是通过数据化的管理,能够给管理部门下一步的方案优化、工作决策提供很好的一个依据。“
垃圾分类工作落地五年间,很多具体措施都会根据市民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调整。彭浦镇的盛世馨园小区,设有两个临时的定时投放点,但误时投放点的垃圾桶全天暴露在外,难免会有异味外溢。今年4月,小区结合“美丽家园”建设,启动了垃圾箱房改造。至于怎么改,也征求了居民意见。
如今的垃圾箱房设有自动感应的投口,定时除臭的喷淋装置,扔完垃圾旁边还能洗手,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交口称赞的,大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。
还有不少可回收物的回收场所,曾被居民投诉过“环境脏乱差”。为此,一些惠民服务点主动升级服务,不仅改善环境,回收点旁还整合了电子图书馆、一网通办等公共服务,实现24小时开放。“服务范围更广,能为周边一些居民提供部分可回收物的有偿回收服务。”城投环境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彬彬介绍。
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已五年,最新数据显示:市民自觉履行分类义务的比例达到97%,全市居住小区分类达标率也从《条例》实施前的15%提高到了95%。宛南六村垃圾分类志愿者周玉娥笑称现在“下岗”了:“因为现在不需要我们再看了,居民基本上已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了。”
目前,上海还在打造垃圾分类工作2.0版,预计到2025年,全市将有2.1万个生活垃圾投放点完成微更新,并建成1100个配备智能感应和监管的垃圾分类精品小区。徐汇区绿容局环卫管理科科长尹君介绍:“提升居民在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上面的感受度,居民就能感受到小区环境在不断变化,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提升。”
五年间,垃圾分类工作正从“新时尚”成为上海市民的“新日常”;这件让总书记挂怀的“关键小事”,也为上海带来了“大改变”。根据数据显示,今年前5个月,全市生活垃圾“三增一减”实效明显,湿垃圾增加70%,干垃圾减少17%。去年,上海已先行先试完成了347个生活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建设。下一步,还将探索垃圾分类碳普惠,为发展注入新动能,让“新时尚”更环保。
本文转载自看看新闻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丞华环卫精准对接平台(丞华环卫展)是环卫领域国内外交流平台,立足环卫全产业链供需双方实际需求,历年来多次承办西安、浙江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、江西等省级环卫展以及中环协年会暨博览会,想了解更多环卫展会进程、企业动态、环卫资讯,请关注本网站。